零售中的增强现实及其如何影响销量

时间: 2025-10-12 16:11:27   阅读:


  2025年10月10日下午17:30,中国营销工程与创新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MEI”) 2025-2026年第一学期第5次研讨会 (以下简称“Seminar”) 在MEI如期举行,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黄敏学老师及MEI各位成员。

  本次Seminar由左翎研读文章Augmented Reality in Retail and Its Impact on Sales

图片1.png

  一、研究背景

  (一)AR 技术与现实难题​

  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将虚拟物体叠加在真实环境中,让用户在现实场景里直观体验虚拟产品。当前,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面临无法实物试用的困境,导致购买不确定性较高。而 AR 技术的核心研究价值在于,能帮助顾客更好地评估产品的合适度与特点,进而提高购买决策的信心。​

  (二)现有研究缺口​

  尽管 AR 在零售领域潜力显著,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两大关键缺口:​

  缺口 1(Gap1):现实中关于 AR 技术对销售实际影响的研究有限,这使得企业在是否引入 AR 技术时仍持犹豫态度,由此提出核心问题 Q1:AR 在帮助顾客进行产品评估时,如何影响产品销量?​

  缺口 2(Gap2):尚不清楚 AR 对不同产品或顾客群体的影响差异,即 “何时及何情境下部署 AR 最合适”,进而衍生两个问题:Q2:AR 的销售效果在不同产品特征(品牌、吸引力、评分、价格)下有何差异?Q3:顾客的网购经验与产品使用经验如何调节 AR 的销售效果?

  二、理论基础

  (一)AR 技术的核心原理​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借助便携式设备的摄像头等传感器及物体识别功能,能够识别物理环境特征,将虚拟对象(二维 / 三维图像、动画、文本、声音等)叠加在实时视图之上。消费者使用 AR 时,既能体验虚拟元素,又不会丧失对现实世界的视野。​

  (二)AR 在零售的四大应用场景​

  AR 为营销者提供了全新的互动与品牌体验转型机会,在零售场景中对应消费者 “认知 - 兴趣 - 考虑 - 购买 - 消费” 全旅程,主要有四大用途:​

  l  娱乐(Entertain):创造新颖有趣的体验,提升品牌兴趣与参与度,吸引顾客前往实体店铺。例如,沃尔玛与 DC 漫画、漫威合作,在部分门店推出超级英雄主题 AR 体验。​

  l  教育(Educate):以视觉化方式传递信息,帮助顾客理解复杂产品机制与品牌价值。例如,现代汽车通过 AR 展示新车型的关键特征与创新技术。​

  l  评估(Evaluate):助力顾客在实际使用情境中可视化产品,在无实物情况下提升购买决策信心。例如,宜家通过软件帮助顾客判断家具是否适配家居装饰,欧莱雅 “虚拟试妆”、丝芙兰 AR 化妆展示则能呈现产品上脸效果。

  l  强化(Enhance):在产品使用或消费过程中传递附加信息,提供全新购后体验。例如,乐高 Hidden Side 系列可通过 AR 应用实现互动游玩。

  三、研究假设

  (一)网购不确定性与 AR 的缓解作用​

  网购中的产品不确定性(Product Uncertainty in Online Retail):与传统零售不同,网购消费者无法在购买前实物检验产品,其中 “适配不确定性” 在服装、美容等体验属性产品中尤为显著(消费者难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预期)。现有研究提出通过 “诊断性描述” 或 “信誉背书” 降低性能不确定性,但无法提供直接试用体验。​

  AR 对不确定性的缓解(Augmented Reality and Product Uncertainty):AR 通过生动图像与模拟控制权,能有效缓解线上购物不确定性;其可视化技术提升了决策过程的轻松感,进而推动积极购买行为。

  基于此,提出假设H1:增强现实技术(AR)的使用对销售额具有正向影响。​(二)产品特征的调节效应​

  顾客购买决策中的不确定性水平,受产品特征多维度影响,据此提出四大调节假设:​

  品牌知名度(Brand Popularity):网购时消费者无法直接检视产品,品牌信号尤为重要;但 AR 提升信息可获得性后,消费者对品牌信号的依赖降低,对知名度较低的品牌更有利。

  提出假设H2aAR使用对销售额的影响在较不流行品牌中更为显著。

  产品吸引力(Product Appeal):吸引力低的产品服务于特定利基市场,与一般消费者偏好契合度低,适配不确定性更高,但更受益于 AR 带来的信息可得性。例如,知名品牌的蓝色口红虽品牌知名度高,但属性吸引力较低。

  提出假设H2bAR使用对销售的影响在吸引力较窄的产品上更为显著。​

  产品评分(Ratings):顾客常依赖网络评分 / 评论缓解质量与适配疑虑,但 AR 提供的第一手虚拟体验可降低对评分的依赖。

  提出假设H2cAR使用对销售额的影响在产品评分较低时表现更为显著。

  产品价格(Price):产品不确定性高时,顾客因效用不明确低估产品价值,且不愿为高价产品支付溢价(担心不合适导致更大经济损失);AR 可帮助顾客确认产品适配性。

  提出假设H2dAR使用对销售额的影响在高价产品中更为显著。

  (三)顾客特征的调节效应​

  顾客对 “减少产品适配不确定性” 的需求存在差异,基于顾客经验提出两大调节假设:​

  渠道经验(Channel Experience):熟悉网购的顾客可凭借累积经验在信息有限时评估产品,而新顾客面临更高不确定性,更依赖 AR。

  提出假设H3aAR使用对销量的影响在零售商线上渠道的新顾客中更强。

  品类经验(Category Experience):熟悉某产品品类的顾客可借助过往经验评估产品,对 AR 依赖性较低;新进入品类的顾客则更需要 AR 辅助。

  提出假设H3bAR使用对销量的影响在新进入该产品品类的顾客中更强。

图片2.png

  四、研究数据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一家拥有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国际美妆零售商,该零售商在其现有移动应用程序中集成了增强现实(AR)功能,可供顾客虚拟试用美妆产品(如眼影、口红)。研究获取了该零售商在亚太地区一个关键市场的两个独立数据集,具体如下:​

  第一个数据集包含移动应用程序上的浏览活动信息,包括顾客使用 AR 功能试用的特定产品,时间跨度为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6 月,共 19 个月。

  第二个数据集包含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的交易记录,涵盖移动应用程序、网站和线下门店。研究人员通过顾客的会员卡编号将这两个数据集合并,以在细分层面匹配 AR 使用情况和购买行为。最终数据涉及 160,407 名购物者,他们在 806,029 次会话中浏览了唇部和眼部类别的产品,其中 20.8% 的会话涉及 AR 使用。​

  (二)研究 1:产品层面分析​

  样本选择与描述:选取了唇部产品(口红和唇釉)作为研究对象,包含 44,346 个观测值,涉及 2,334 个产品(口红 1,984 个,涵盖 41 个品牌;唇釉 350 个,涵盖 28 个品牌),时间范围同样为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6 月的 19 个月。​

  变量操作化:对关键变量进行明确界定,如产品销量为移动应用程序端的产品总销量(单位),AR 使用量为某国使用 AR 试用该产品的顾客数,品牌知名度为官网品牌总销量(千单位)等,并统计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中位数和最大值等描述性统计指标。

  模型设定: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为:​

  识别策略:考虑到 AR 使用可能存在内生性(顾客可能更倾向于使用 AR 试用已感兴趣的产品),将同一产品在同一月份其他两个国家的 AR 使用量以及 AR 使用量的滞后值作为工具变量。​

  稳健性分析:通过采用替代的变量操作定义、在模型设定中剔除评分变量,并对所有产品重复进行分析等方式,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实验一分析结果如下:

  主效应(H1):AR 使用量系数显著为正(0.006,p<0.01),表明消费者使用 AR 试用产品对同期产品销量有正向影响,验证 H1 成立。​

  产品特征调节效应(H2):​

  品牌知名度:AR 使用与品牌知名度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0.022,p<0.05),说明 AR 对销量的提升作用在较不流行品牌中更显著,验证 H2a 成立。​

  产品吸引力:AR 使用与产品吸引力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0.001,p<0.01),表明 AR 对销量的提升作用在吸引力较窄的产品中更显著,验证 H2b 成立。

  产品价格:AR 使用与产品价格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0.000,p<0.10),说明 AR 对销量的提升作用在高价产品中更显著,验证 H2d 成立。​

  产品评分:AR 使用与产品评分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H2c 未得到明确验证。

  (三)研究 2:品类层面三重差分分析​

  实验设计背景:2018 年 3 月中旬,眼影和眼线笔品类上线 AR 功能,以此为干预事件,将其与未上线 AR 功能的其他眼部品类(眉部产品、睫毛膏、眼盘)进行对比,同时对比移动应用程序渠道和网站渠道,采用三重差分法分析 AR 技术上线前后对销量的影响。​

  样本描述:涵盖 5 个眼部产品品类(眼影、眼线笔、眉部产品、睫毛膏、眼盘),涉及两个渠道(移动应用程序、网站),时间跨度为 108 周(AR 上线前 42 周、上线后 66 周),共 1,080 个观测值。​

  模型设定: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

  稳健性分析:通过剔除与促销活动重合的周数据、将 AR 功能品类拆分为眼影和眼线笔分别进行分析、采用泊松回归模型估计等方式,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实验二结果分析如下:

  AR 上线主效应系数显著为正(0.611,p<0.05),初步表明 AR 上线后销量提升;核心三重交互项系数边际显著为正(0.449,p<0.10),说明 AR 上线后,眼影、眼线笔品类在移动应用渠道的销量显著提升,进一步验证 H1 成立。

  (三)研究 3:顾客层面分析​

  样本选择:选取在零售商上线眼部品类 AR 功能后(2018 年 3 月中旬至 2019 年 3 月中旬)12 个月内,浏览过眼影或眼线笔品类产品的 42,493 名活跃顾客作为样本,其中 40.2% 的顾客此前从未在该零售商线上渠道购买过产品(线上渠道新顾客),43.4% 的顾客此前从未购买过眼影或眼线笔(品类新顾客)。​

  变量操作化:定义关键变量,如购买行为(顾客在观测期内购买眼部产品为 1,否则为 0)、AR 使用(顾客在观测期内使用 AR 试用眼部产品为 1,否则为 0)、渠道新顾客(观测期前未在该零售商线上渠道购买为 1,否则为 0)等,并统计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

  模型设定:采用 probit 回归模型。

  识别策略:将顾客在眼部品类 AR 功能上线前使用唇部产品 AR 的情况作为工具变量,并通过 1,000 次自助抽样(bootstrapped)进行估计;同时采用倾向得分加权法,该方法不依赖工具变量,以进一步验证结果。​

  稳健性分析:运用倾向得分加权法、采用替代的变量操作定义、使用不同的渠道和品类经验衡量指标等方式,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实验三结果分析如下:

  主效应(H1):AR 使用系数显著为正(0.046,p<0.05),表明顾客使用 AR 试用眼部产品会提升其购买眼部产品的概率,再次验证 H1 成立。​

  顾客特征调节效应(H3):​

  渠道经验:AR 使用与渠道新顾客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0.091,p<0.05),说明 AR 对购买概率的提升作用在线上渠道新顾客中更强,验证 H3a 成立。​

  品类经验:AR 使用与品类新顾客的交互项系数边际显著为正(0.082,p<0.10),表明 AR 对购买概率的提升作用在品类新顾客中更强,验证 H3b 成立。

  五、研究启示

  (一)理论贡献

  最早利用实证检验增强现实(AR)对销售影响及其在不同产品和顾客特征上差异的研究之一 。

  首次从零售角度扩展了以往在营销领域有关AR 的研究,并为理解 AR 对市场营销者和零售商的影响做出了初步的贡献 。

  (二)管理意义

  详细阐述AR技术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融入品牌的营销策略,从而重塑顾客的零售体验 。

  聚焦于 AR 技术在购买前产品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线上零售销量的影响 。

  鼓励学者进一步开展具有实务价值研究,参考行业专家与营销从业者的意见,提出了一份未来的学界研究提案。

  至此,本次Seminar文章研读完毕。

  之后,由贺光耀、鲁欣雨、赵文青、刘雨璐分享研究进展,由裴珈悦分享AI相关研究方法、理论或行业应用,老师与同学们提出了建议,并明确了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至此,本学期第5次Seminar圆满结束。

  文字 / 赵文青

  排版 / 赵文青

  审核 / 左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