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披露:智能手机如何增强消费者自我披露(图文)

时间: 2020-04-23 09:14:11   阅读:


  2020年4月19日上午九点,中国营销工程与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MEI”)2019-2020年第二学期第11次研讨会(以下简称“Seminar”)通过腾讯会议如期举行,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黄敏学老师、朱华伟老师及MEI各位成员。

  本次Seminar由吕林祥研读文章《Full Disclosure: How Smartphones Enhance Consumer Self-Disclosure》。

  在消费市场最近的诸多变化中,有两个趋势尤其具有变革性。首先是在线交流作为公司和客户互动的中心媒介的出现。第二个趋势是,智能手机正在成为这些通信发生的主要平台。作为这两种趋势的结果,当公司分析今天的用户生成内容时,它越来越有可能是由消费者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上而不是在他们的个人电脑上创建的。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一个位于这两种趋势交汇处的问题:随着消费者继续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上生成内容,这种转变是否会改变消费者对自己的看法——从而改变公司对客户的了解?

  通过三项田野实验,作者考察了来自不同内容的数千个客户生成的帖子,数据表明,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创建的内容往往比在个人电脑上创建的内容更倾向于自我披露。文章还探究了揭示所观察到的差异背后的机制,证明在智能手机上,更大的自我披露倾向来自于设备独有的两个因素的结合。首先,智能手机高度私人化的本质——由于它们的频繁访问和频繁用于私人或亲密的活动(例如,与家人和朋友发短信)——在设备上培育了独特的心理安慰,促进了用户的自我表露意愿。其次,在更小的设备(屏幕和键盘)上创建内容的难度导致消费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这也有利于信息披露。

  自我披露可以定义为感情、思想或其他被认为是隐私的信息的自愿交流,这可能会使披露者感到脆弱。一个主要研究重点是识别驱动人们自我表露意愿的情境因素。例如,当人们在他们的环境中感到更大的隐私感时,他们更愿意分享个人信息,或者他们认为他们的特定受众更加匿名。同样,环境所唤起的心理舒适程度也会促使自我披露。例如,治疗师发现,患者在能培养安全感和熟悉感的物理环境中更倾向于自我披露,或者当他们在对话中与对方的相处更自在时。

  在这篇文献中,一个一致的发现是,人们在通过电脑交流时,往往比当面交流时更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虽然有人提出了一些解释,解释为什么人们通过电脑而不是当面披露更多信息,但通常指向通过电脑屏幕进行交互的相对匿名性。然而,当一个人通过电脑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由于听众的物理距离或隔离,社交线索就不那么明显了,这可能会增加透露的意愿。目前还不太清楚信息披露的深度是否受到计算界面本身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使用智能手机(与使用个人电脑相比)是否会影响自我表露的程度,此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

  在文章中假设,尽管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分享一些共性,但仍然从两个不同的路径影响消费者的自我披露意愿:(1)在不同设备上消费者体验到的心理安慰程度有多大;(2) 因设备的形式因素,注意力的变化。提出假设一:

  H1:当消费者在他们的智能手机而非个人电脑上创建内容时,他们在分享个人感觉、想法和其他被认为更加私密的信息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披露深度。

  与智能手机相关的舒适感的增强被认为是来自于与该设备的积极的个人联想的独特组合。例如,个人电脑更多地用于工作目的,但智能手机经常被用来与朋友和家人发短信、观看娱乐视频或更新社交媒体。此外,考虑到其便携性,智能手机几乎总是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这样消费者就可以知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这些个人活动。因此,该设备成为用户舒适和安全的主要来源。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情境因素——比如网站设计的差异——可以增强隐私和安全的感觉,因此,在在线调查中更愿意自我披露。这些结果与研究表明,人们更有可能在唤起积极影响的环境中自我表露,如舒适和安全感。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消费者更愿意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与PC相比)上分享敏感信息,部分原因是他们在使用设备时往往会体验到更大的心理安慰。

  大量研究表明,当任务变得更困难时,人们往往会更专注于任务的最基本方面,而不是外围信息。同样,由于智能手机的键盘和屏幕更小,在智能手机上进行活动相对困难,这可能也会让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在设备上进行的任务上。与此相一致的是,研究表明,智能手机用户在使用他们的设备时经常经历“无意失明”,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的活动上,同时屏蔽外部环境。因此假设:

  H3:更小的智能手机(与pc相比)将消费者的注意力缩小到手头的通信,这反过来又增强了在设备上生成内容时的披露深度。

  文章报告了五项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设备使用对用户生成内容披露深度的影响,并探讨了观察到的差异背后的机制。首先提供大规模的现场证据,证明各种话题的推文分析(研究1)和在线餐厅评论分析(研究2)的基本效果。以及提出的潜在机制(研究3和4)。我们的结论是,通过检查跨设备的网络广告中消费者对敏感广告的遵从性,来证明这种效应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遍性(研究5)。

0419-1.png

  图一:文章分享

  至此,本次Seminar文章研读完毕。

  之后,刘通、蔡爱新、姚佳鑫与叶钰芊分享了最近的研究进展,展示研究结果。针对研究中的问题,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且明确了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至此,本学期第十一次Seminar圆满结束。

  文字/鄢敏锐

  供图/鄢敏锐

  审核/陈晶晶

  网站编辑 / 王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