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18-12-01 10:52:48 阅读:次
2018年11月29日上午八点四十五分,中国营销工程与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MEI”)2018-2019年第一学期第11次研讨会(以下简称“Seminar”)在MEI如期举行,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黄敏学老师、朱华伟老师及MEI各位成员。
本次Seminar由严燚研读文章《The culture of social comparison》。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人们倾向于向他人寻求关于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的信息,这有助于我们在这个高度复杂的互联网社会生活中更好生存。
但是现有的研究缺乏对社会比较文化基础的详细理解,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的研究抓住了文化的两个主要维度,紧密-松散(tightness–looseness)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这两个维度的确立,能够很好地解释社会比较倾向在个体、情境和文化层面中的差异。
一般而言,文化主要有五个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感知、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而本文将文化分为两种维度。第一种维度——紧密和松散(tightness–looseness)。文化可以通过其紧密-松散的程度进行区分,定义为社会规范的强度以及行为受到管制和制裁的程度。在紧密的社会中,社会规范是明确的,对那些偏离规范的人实施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文化中,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尤其重要。第二种维度——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集体主义文化中更强调互依型自我建构和融入集体,个人主义文化中更重视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个人的独特。本文紧密-松散这一维度是基于系统的角度,即社会规范,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基于个体的角度,即自我建构,通过一个标准划分两个维度,这一个标准就是文化中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量表测量的数据和来自互联网搜索的真实数据进行结合,从个体、情境和文化三个层次来验证假设和机制。关于文章的中介——attention to norms,文章通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搜索频率来测量,即成为“generic you“, 这种表达方式泛指一类人在社会中应该表现的规范,也是一种人们行为举止应该怎么样的陈述。本研究通过“should you”和“ you should”两种搜索词的搜索频率来测量中介。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在情境层面,感知紧密性(Perceptions of tightness )与感知互依性(perceptions of interdependence)都能够对社会比较倾向产生影响;这种联系在更广泛的文化层面上也被发现,在美国紧密性和集体主义更明显的州中,会表现出在互联网上搜寻更多关于社会比较情绪的倾向;而紧密性对社会比较的影响是通过对规范的关注(attention to norms)来发挥作用的。
至此,文章研读完毕。
图1 严燚讲解文章
之后,叶钰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黄老师和朱老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MEI小伙伴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黄老师同时提到,“做研究时,不要‘空对空‘和自我验证,而是要把理论思考和真实现象进行有机结合。理论要具备现实的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要能在现实中的场景和例子中走的通”。
随后,就实验室近期跟进的项目和工作,黄老师分享了进展和接下来的安排。
至此,本学期第11次Seminar顺利结束。
文字/陈晶晶
供图/苏 羽
审核/郑仕勇
网站编辑 / 苏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