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操控回帖队形?(图文)

时间: 2017-11-25 16:59:32   阅读:


  2017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营销工程与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MEI”)2017-2018年第一学期第10次研讨会(以下简称“seminar”)在MEI如期举行,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黄敏学老师、朱老师和MEI各位成员。

  本次Seminar由美丽大方的唐典华研读文章“Who’s Driving This Conversation? Systematic Biases in the Content of Online Consumer Discussions”。研究者发现,当消费者在网上发布问题时,帖子的早期回复者往往会引导讨论内容的走向。本研究讨论了先前的回复对后来者回复行为的影响,证实了从属动机使回复者更有可能重复之前的回复者所提及的属性,即先前的问题回复者比问题提出者更多地影响讨论走向,建议社会媒体上“听”的公司在讨论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时,考虑到这种系统偏差。真实在线论坛数据分析和四个实验结果表明,对帖子的早期回复者往往会引导讨论内容的走向。尽管向在线讨论论坛发布的咨询者经常明确告诉回复者哪些属性对他们最重要,但研究结果则表明,从属动机(Affiliation)使回复者更有可能重复之前的回复者所提及的属性,即使这些属性对咨询者而言并不重要,或者根据回复者的决策可能会得到次优解决方案。

电话.jpg

  图一 唐典华在进行文章讲解

  黄老师说到,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系统偏差的影响机制,当我们对某个观点进行发言时,第一个人通常是自由讨论,作为讨论的一个开端;第二个发言的人通常会选择其中一个点进行讨论,而这个人会决定讨论的方向;之后第三个人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选择跟随第二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系统偏差。但如果第三个人没有选择跟随而是说自己的观点,这就会形成一种争议和分裂。所以第二个人通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可以操控的。

  会议的下一阶段,张皓对其综述进行了图表式梳理,更加具体地给我们展示了其综述的内在逻辑。老师建议其化繁为简,从原始定义出发,分辨新旧差异。

皓姐1.0.jpg

  图2 张皓在汇报研究

  之后,朱老师就最近发生的有趣现象提出了研究设想并与大家讨论。王璐师姐等各位小伙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黄老师最后说到,“研究很有趣”是感性认知,不是理性认知。如果文章被评论为很有趣,则有更高的不过审风险,因为这说明文章仅仅启动了评审者的感性认知。而我们自己认为研究有趣,则通常是因为对研究不熟悉,比如现在还没有观察数据,没有清楚定义折扣概念,没有想清楚作用机制。

  “小雪”过后,武汉今天难得有了晴朗的天气。天气起伏不定,请大家注意保暖,小心感冒,做学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文字/高蕾、姚佳鑫  供图/许传哲、胡秀

  审核/郑仕勇

  网站编辑/严燚